智能家居在20年发展前景如何,
自从疫情发生以来,很多厨房小白
据报道,微软正准备对其虚拟助手
小爱同学、小度音箱、天猫精灵…
大人之前有给大家分享过江疏影的江氏护肤法大家还记得不,特意夸了一下她的手法对于吸收真有帮助。
第一步:先敷一张面膜。
第二步:拿下面膜就很快涂一层护肤油、乳液或者是油润的面霜。
第三步:后续再护肤的时候可以先洗脸(不用洁面产品,保证油脂不会全部被洗掉),然后取用一定量的化妆水。
第四步:涂抹拍打很多次化妆水,保证角质层长时间浸透浸湿。(浸透角质层是关键,拍打没啥用也不是重点!)
(对于她这样的干皮,可能更是有害无益,拍脸更加快蒸发,要知道干燥就是老化的第一步啊)
第五步:在皮肤水分还没有完全蒸发干的时候,就紧接着涂抹上乳霜或者是面霜油脂。
三爷很早就知道,江疏影对于护肤吸收这事还挺在意的,连给粉丝推荐的时候都会特意点到“吸收能力很好 渗透能力也很强”。而昨天朋友甩了三爷一个文,让我发现了这位比江疏影对护肤品吸收还要执着的明星?——沈腾叔叔。
szd,你们康康昂,腾哥洗完脸之后~
第一层,上了爽肤水,拍拍拍促进吸收。
第二层,促进吸收的“不明液体”。三爷猜可能是肌底液。
第三层,促进眼霜吸收的“不明液体”。应该是眼精华类吧。
然后第五六层才是眼霜、精华、面霜。不说腾哥这个手法师出谁家吧,反正对“吸收”的重视那是扑面而来。
没错,吸收这事还就是特别重要,举个很实际的例子,一个精华浓度到20%,结果只有1%能吸收,那还能说是个好产品吗?
所以今天的「入门手册」第18课,咱们来说说关于护肤品吸收的一些常规误区吧!
今日份的小目录,
吸收是无法被皮肤感知的,我们以为的“好吸收”都是假象。
那,皮肤到底是怎么吸收的?
拍打、蒸汽加热、离子导入等能促进吸收吗?
多种产品叠擦,最简单无脑的搭配公式:活性物质往前用。
▍吸收是无法被皮肤感知的,我们以为的“好吸收”都是假象。
无论你是护肤老鸟还是刚进门的小白,都肯定看到过如“xx产品吸收很快”之类的说法,让人莫名的有一种“啊 肯定更有效”的联想。
而三爷今天要打破你们这个美好的联想,我想说的是:产品最终的吸收效果和皮肤感受的“好吸收”还真是没什么联系。
用过老版雅顿金胶的宝宝还记得那个质感吗,质感就是油,刚上脸也油到反光,但是油感下降的非常快,很快就轻盈起来。
这些你感受的“好吸收”,其实是配方师的小魔术而已。
他们可以通过增加一些易挥发的物质,如挥发性硅油(老版金胶靠这个)、酒精等,让产品的水甚至是“油”快速消失,让你以为产品被皮肤“吃”进去了,其实只是从你皮表跑到空气里去罢了。
生气气吗,不要气,虽然三爷戳穿了这个小魔术,但并不代表我就认为这是个完全负面的事。
换个角度想想,同样有效的产品,你可以用经过商家“粉饰”质感舒适愉悦的,也能购买到“纯净无修饰”但质感差一些的(比如很多的有机品牌),不是很好吗?
更多选择更多欢乐。
▍那,皮肤到底是怎么吸收的?
我们涂抹护肤品,如果不单纯只停留在表皮,绝大多数会通过角质层这条途径进入,
如果没有因为溶解性不合、被消耗干净等问题卡住,会一路通过活性表皮,穿越基底层,进入真皮,再被毛细血管吸收。
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个路径,那就是毛囊、汗腺,这一系列带孔的地方,都可以吸收。
但是相比不带孔的角质层途径,占比太小了(0.1%~1%),护肤品吸收几乎不用考虑这个部分,吸收得快,但释放、蒸发得也一样快。
记笔记的同学,重点记住:角质层是限制皮肤吸收的主要结构。那,我们说回角质层吸收,有什么影响它吃成分的因素(从配方设计角度)。
基本原则1:分子量越小,渗透性越好
分子质量每增加100u,物质最大透过皮肤流量就降低5倍。
所以不用其他技术手段的话,分子量大于500u的物质就很不容易穿过角质层了,在保证成分不失效的情况下,活性成分能小则小。
关于这个原则,大家可以用来剔除那些广告吹到天上去,但是一查分子量贼大的产品。
基本原则2:亲水又亲脂的成分更容易吸收
片面但是好理解的说法是,如果活性物太亲水,较难穿越角质层;如果活性物太亲油,容易穿过角质层,但却难进入更深的活表皮和真皮层。
说人话就是亲水、亲油性平衡的活性物更好。保湿类可以除外看,因为他们的目标就是表皮保湿,不需要太深入。
但如果一个成分你一查发现说是非常的亲水,同时又没有什么包裹促渗技术,说这个成分可以刺激胶原蛋白抗老,你就要存疑了,
因为胶原生成的细胞位于真皮层,它能够到吗?
基本原则3:促渗剂可以加速渗透
促渗剂主要就是针对角质层,相当于在完整的屏障上撕开一些小口子,让有效成分进去。
这样的手段可以有效提高成分的渗透,但也同时消耗了部分的屏障功能。
好在对于健康皮来说,只要促渗剂不过度,靠角质层的自我更新可以摆平这个问题。
但如果是敏感脆皮肌,以下这些促渗剂就最好不要长期、持续用。
比如:
酒精
丙二醇
油酸(注意植物油的油酸含量)
尿素
氮酮
表面活性剂等。
基本原则4:有输送体系的加持,渗透更容易
这个部分很复杂很复杂,很多品牌都有自己的专利,而且也不一定会专门写出来(跟消费者解释起来很麻烦,还不一定讨好)。
大家就重点看看有没有写吧,写了可以看一看,没写也不一定是没利用,常见的可能是油水包裹结构、微囊体系、多孔体系等。
▍拍打、蒸汽加热、离子导入等能促进吸收吗?
有的可以。
拍打是我们最常见认为有利于促进吸收的手法,但实际上没啥作用,拍猛了还加快蒸发,效果更差,可以放弃了。
蒸汽加热有用,高温和高湿都有利于渗透吸收,湿度高会导致角质层水合程度提高,屏障间隙增大,成分更容易钻进来。
所以泡澡的时候、洗完澡后、敷完面膜水洗之后都更有利于吸收,大家可以利用一下~ 除此之外,我们在美容仪器里常看到的离子导入、超声导入等一般也是有效的,不过建议大家还是慎重。考虑到自身的使用频率(毕竟涂护肤品要一天两次),很多人拿回来可能也是吃灰,时不时导入一下并不会有什么特别惊艳的效果。
▍多种产品前后使用,最简单无脑的搭配公式:活性物质往前用。
最近很多人开始关注产品滴使用顺序了,三爷好几次犹豫想写又发现实在太复杂了,较起真来得是单品单品的分析,没什么通式。对大家最实用好操作的方式就是,活性物质含量较高的往前用吧。 我们的皮肤分层大家都已经比较了解了,简单说渗透层次是这样:
抗衰作用一般需要渗透到真皮层,因为生成胶原蛋白的细胞在这里;
美白作用最好渗透到基底层,因为黑色素细胞在这里;
抗氧化作用可以在真表皮全层都有作用,但能到真皮层的更好;
保湿作用则可以只在表皮,再具体点说是角质层、皮表实现。
说人话
抗衰、美白的产品往前用;抗氧化兼顾抗老生成胶原蛋白的等同于抗老,比如精纯VC;保湿产品放最后。另外一个看质感,清爽的往前用,厚重的往后用。敏感肌特殊,反而可以用乳霜类在前面阻渗一下,降低不良反应。 吸收这事真的太复杂了,但是三爷尽量砍掉那些细枝末节让大家都能理解!
推荐阅读:叶紫网